青少年时期,是一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阶段。在这个时期,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变。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,开始对周围的世界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受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 —— 被理解。然而,很多时候,家长和老师往往习惯用说教的方式与他们交流,却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。事实上,少说教多倾听,才是打开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关键。
一、青少年渴望 “被理解” 的心理根源
1.自我意识的觉醒
进入青少年时期,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。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,对家长和老师的话言听计从,而是开始思考自己是谁,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。他们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、理想追求,以及对事物的独特见解。例如,有些青少年可能对某一特定的艺术形式,如街舞、涂鸦等,有着浓厚的兴趣,但这些兴趣可能并不被长辈们所理解和认可。他们渴望长辈能够尊重并理解自己的这些独特之处,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忽视。
2.情绪的敏感与波动
青少年时期,身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得他们的情绪变得敏感且波动较大。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极度沮丧,也可能因为朋友的一句赞美而兴奋不已。这些强烈的情绪体验,他们希望能与他人分享,尤其是得到长辈的理解和支持。然而,如果长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态度来回应,比如在孩子考试失利后,只是一味地强调要努力学习,而不关注孩子内心的难过和失落,这会让青少年感到不被理解,从而进一步封闭自己的内心。
3.社交与归属感的需求
在青少年的生活中,社交变得越来越重要。他们渴望融入同伴群体,获得归属感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各种社交问题,比如与朋友发生矛盾、在群体中感到孤立等。当这些问题出现时,他们需要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处境,给予温暖的支持和合理的建议。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教,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,而不真正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,青少年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进而对与长辈的交流失去信心。
二、说教:难以抵达青少年内心的沟通方式
1.引发抵触情绪
说教往往是以一种权威的、命令式的口吻进行,这很容易引发青少年的抵触情绪。他们正处于追求独立和自主的阶段,对这种居高临下的交流方式非常反感。比如,当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时,家长如果只是不停地唠叨 “玩手机对眼睛不好,不准再玩了”,而不了解他们沉迷游戏背后的原因,青少年可能不仅不会听从,反而会更加叛逆,变本加厉地玩手机,以此来反抗家长的说教。
2.忽视个体差异
每个青少年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内心的想法也各不相同。然而,说教往往是一种通用的、模式化的沟通方式,忽视了个体差异。例如,同样是成绩下滑,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,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,还有的孩子可能是受到了同学的干扰。如果老师只是统一地对所有成绩下滑的学生说 “要更加努力学习”,而不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引导,这种说教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,也难以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。
3.阻碍有效沟通
说教使得沟通变成了单向的信息传递,而不是双向的交流。在说教过程中,长辈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,并没有给青少年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。这会让青少年觉得自己的声音没有被听到,从而失去与长辈沟通的兴趣。久而久之,双方之间的沟通渠道就会逐渐堵塞,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疏远。
三、倾听:走进青少年内心的桥梁
1.表达尊重与关注
当长辈认真倾听青少年说话时,这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尊重与关注的方式。青少年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被重视,从而更愿意打开心扉。比如,孩子回到家兴奋地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一件趣事,家长停下手中的事情,专注地倾听,并给予回应,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,下次遇到事情时,他们也会更愿意与家长分享。
2.深入了解内心想法
通过倾听,长辈可以深入了解青少年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。只有真正了解他们,才能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支持。例如,当青少年在倾诉与朋友的矛盾时,倾听者可以从他们的讲述中了解到矛盾产生的原因、他们自己的看法以及希望如何解决问题。这样,倾听者就能站在他们的角度,给予合适的建议,而不是盲目地说教。
3.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
倾听是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的基石。当青少年感受到长辈愿意倾听自己,并且能够理解自己时,他们会逐渐信任长辈,与长辈建立起亲密的关系。这种信任和亲密关系会让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,主动向长辈寻求帮助,而不是独自承受。例如,一个经常与孩子交流并认真倾听孩子想法的家长,孩子在面对重大选择时,更有可能听取家长的意见,因为他们信任家长,知道家长是理解自己的。
四、学会倾听:与青少年有效沟通的技巧
1.给予充分关注
在倾听青少年说话时,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。放下手中的手机、电视遥控器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,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,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在认真倾听。比如,身体微微前倾,点头示意等。这样的举动会让青少年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,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。
2.不轻易打断与评判
在青少年讲述的过程中,不要轻易打断他们,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同时,也不要急于评判他们的观点,即使你认为他们的想法有些幼稚或不正确。因为评判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被否定,从而不愿意继续说下去。可以等他们说完后,再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,并且要强调这只是自己的观点,尊重他们的想法。
3.表达理解与共情
在倾听过程中,要适时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共情。可以用一些语言来回应,比如 “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想”“听起来你当时一定很难过” 等。这种理解和共情能够让青少年感受到自己是被懂的,从而拉近与长辈之间的距离。
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,内心深处对 “被理解” 有着强烈的渴望。说教这种沟通方式,往往难以抵达他们的内心,甚至可能引发抵触情绪,阻碍有效沟通。而倾听,作为走进青少年内心的桥梁,能够表达尊重与关注,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,进而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。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倾听的技巧,给予青少年充分关注,不轻易打断与评判,表达理解与共情。只有这样,才能与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沟通,帮助他们健康成长,顺利度过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。